近日,革命历史题材音乐剧《怀乡起义》先后在信宜市区、茂名市区、怀乡镇三地巡演,现场观众超4000人次,线上观看量突破50万,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该剧以1927年广东南路首次武装起义为背景,以热血澎湃的音符叩击人心,为广大观众上了一堂深刻的红色思政课。据悉,该剧后续将结合“百千万工程”开展巡演活动,并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传播日斗-优配,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深耕红色沃土,打造文艺精品
作为广东省文化强省建设重点项目和茂名市重点文艺创作工程,《怀乡起义》由中共茂名市委宣传部指导日斗-优配,信宜市委宣传部牵头,联合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茂名市文化馆等多家单位共同创排。创作团队立足史料的同时,深入怀乡镇、池洞镇等革命老区,走访革命后代,挖掘口述历史,确保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相统一。
整台音乐剧共分《民众觉醒风云涌》《义士集结聚星火》《筹备起义紧锣鼓》《怀乡起义震天地》《生死离别情依依》《黄华江畔万里红》六幕。内容表达上,该剧有力还原了起义过程的激烈博弈——1927年中共信宜县委在中共广东区委、中共广东南路特委领导下,朱也赤、罗克明、陈业之等革命先辈与国民党反动派斗智斗勇,组织革命武装打响茂名地区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成功摧毁国民党信宜县二区政权,建立了广东南路地区首个苏维埃政权。
而艺术表现方面,该剧的三十余首唱段融入信宜采茶调、客家山歌、粤语唱词等本土音乐元素,乡音乡韵成为传递红色情感的天然纽带,将信仰的回响直推沸点。舞美设计方面,该剧巧妙融入信宜竹编、怀乡鸡、食惯嘴粉等地域符号,使观众在观看之余更生对家乡文化的强烈认同。
“我们在每一幕当中,都会有一首非常能够传颂传唱的经典歌曲。这些旋律朗朗上口,情感充沛,且融入了信宜本土音乐基因。”《怀乡起义》音乐剧主创之一甘毅明直言:“我想这个剧做完之后,它能够进基层巡演,走进千家万户。”
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创演研教”
《怀乡起义》是由茂名本土文艺人才集体创排的大型音乐剧,其成功背后是“项目带动人才成长”的创新实践。创作过程中日斗-优配,茂名市高层次文艺人才与广东茂名幼专骨干教师组成核心团队,并组织信宜本土文艺创作与表演人才深度参与资料搜集、编剧、导演、作词、作曲、舞美等核心环节,在实战中实现“同步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怀乡起义》项目积极构建“创演研教”一体化机制。导演团队不仅在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组建并培养了一支200余人的交响乐团、合唱团及舞蹈表演队伍,还同步实施“手拉手”帮扶工程,由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主演团队对信宜市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进行示范指导帮扶工程,为信宜培育起一支本土化、可持续的演出队伍,为今后常态化就地演出奠定坚实基础。既有效解决了红色文艺传承后继之人的问题,又有效促进了艺术创作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还为文化强国建设和地方革命文化的持续传承与发展储备了新生力量,实现了一举多得。“创演研教”一体化机制实现了艺术创作与教育教学的双赢,为红色文化的可持续传播探索了新路径。
社会反响热烈,“红色+”焕新出彩
自首演以来,《怀乡起义》好评如潮,茂名信宜的红色故事深深地刻入了观众心里,网友纷纷点赞“热血沸腾”“革命精神永存”。观众李女士回忆道,自己在观看演出时,情绪不禁随着剧情起伏,时而激动鼓掌,时而潸然泪下。她说:“这是一场老百姓的党史课!这部剧既让我们了解到书里的英雄,又感受到了本土文化的魅力。”
该剧广获认可的背后,离不开三大关键举措:一个中心、两个探索、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扎根群众,让红色故事贴近群众;二是探索多元素艺术融合、探索项目带动与人才培养并举,激活本土文化资源;三是坚持文化自信自强、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发扬革命精神,实现艺术精品与人才队伍双丰收。
信宜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怀乡起义》是茂名传承红色基因、推动文化强市建设的生动实践。希望通过艺术巡演与线上传播,有力助推农文旅深度融合,为实施“百千万工程”、建设文化强省强市注入了新动能。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本土革命历史,踏着时代的鼓点,推出更多老百姓喜欢的好内容。”
文/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光耀 通讯员高干 杨珮珮
金控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