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织股票配资
珠海三板村
是白鹭群集的“网红水乡”,
谁能想到,
这里曾是一片荒滩、
靠水产养殖维生的普通渔村?
8月18日,
《珠海特区报》刊发
“百名记者·百村纪行”
主题采访系列报道文章
《三板村:从“候鸟罕至”
到“游客云集”的水乡逆袭》,
让我们一起探寻它的蝶变密码。
晨雾如纱,轻笼三板河的碧波,沿河而筑的岭南民居与星罗棋布的鱼塘相映成趣,宛若一幅水墨长卷。鹭鸟天下景区里,万千白鹭时而凌空振翅,时而俯身点水,为这幅丹青注入无限生机。
这个在粤港澳大湾区独树一帜的“小鸟天堂”吸引了无数摄影爱好者,并在小红书上火出圈。鹭鸟的栖息地——珠海市金湾区红旗镇三板村,也因此一跃成为“网红村”。这看似偶然的背后,实则是三板村近二十年向文旅村华丽蜕变的努力。
天织股票配资
驱车行至三板村村口,“特色水乡第一村”的标识映入眼帘。再往里进,便能看到一片生机盎然的湿地,清脆的鸟鸣声不绝于耳。
难以想象,二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滩,鲜见鸟儿驻足。彼时的三板村,村民生活主要依靠水产养殖,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仅36万元。历届村干部都有改变单一产业结构的想法,但碍于种种现实困难,未能实现。
2008年,在外创业有成的梁华坤回村探望父母,被老支书周金友拦在了村口。“阿坤,你是咱村第一个大学生,回来村里发展吧!”周金友语气诚恳,此后连续数月电话劝说。梁华坤最终被老支书的诚意打动。
次年,37岁的梁华坤倾尽积蓄,回村承包上千亩荒地,决心先恢复生态。最初几年,他栽下的树苗成活率不足四成。有村民笑他“人傻钱多”,他却咬牙坚持,四处学习,终于让小树渐成林,候鸟也慢慢来到这里落户。
十余年坚守,昔日荒滩已成为大湾区极具特色的水鸟繁殖栖息湿地,常年栖息着70余种、30万只鸟。
三板村此时已拥有绿水青山的傲人资本,但如何迈向金山银山,村民们大多心中茫然。有人提出,我们的水鸟地这么有特色,是不是可以发展成景区?但面对高昂的改造费用,村干部心中想法难以施展。
2023年,机会再次降临有准备的三板村。随着该村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这片湿地的生态价值获得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计划引入国企资金对鹭鸟天下进行适度改造,将其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活动空间。
▲图来源于珠海生态环境
这一消息如石子投入平静湖面,在村里激起阵阵涟漪:“早该升级了!完善配套才能留住游客”的期待声,与“好不容易迎回的鸟儿,可别又被惊走”的担忧交织在一起。
面对分歧,三板村党委书记周卫红立即带领村干部和村民小组长展开行动,挨家挨户解释村里的文旅规划和鹭鸟天下的改造计划。最终,经过“四议两公开”民主程序,鹭鸟天下的土地流转方案成功通过。
2024年,鹭鸟天下由私人保育转为国企运营,实现从“一人守护”到“全镇共建”的跨越。转型为技术顾问的梁华坤见证着这里的变化:观鸟廊道和科普标识焕然一新,专业力量持续汇聚,研学课程丰富多彩,湖畔学堂童声朗朗。
几代村干部们梦寐以求的产业多元化转型升级近在眼前。周卫红深知,文旅产业要做大做强,单靠一个观鸟景点远远不够。“游客来了看什么?玩什么?住哪里?”他掰着手指算这笔账,“必须打造完整的文旅生态圈,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住、还想来。”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周卫红带着村干部把村里的低效用地、闲置用地挨个梳理,三天两头跑出去争取项目。功夫不负有心人天织股票配资,当地政府计划打造的水乡文创园终于花落三板村。
如今,随着鹭鸟天下、水乡文创园、红旗1970艺术区等一批新项目陆续开放,文旅产业破土而出,已见雏形。数据显示,升级后的鹭鸟天下自2024年5月开园以来,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拉动消费达数百万元。
三板水乡文旅在技术与资金的加持下打出了名气,四方人才随之汇聚。
2024年盛夏,“95后”陈静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硕士毕业,来到鹭鸟天下,每天架起望远镜,负责鹭鸟保育、种群监测。
看到家乡的变化,“95后”大学生吴泳康放弃城市高薪返乡,将闲置农房改造成“返屋民宿”。如今,看着手机上越来越多的订单和五星好评,他难掩兴奋。
村民们的生计也因此改变。周卫红指着文创园里忙碌的身影介绍:“这些50多岁的大叔,过去外出打工因年龄处处碰壁,现在家门口的文旅项目,给他们提供了保安、保洁等合适岗位。”
文创园的周末市集更是热闹非凡,村民们做的凉粉、艾糍等传统小吃成了抢手货。“别看摊位小,一天下来能赚三百块呢!”正在打包鱼蛋的林大姐笑着说。
经过多年发展,三板村产业已从单一水产养殖升级为“养殖+文旅”双轮驱动。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88万元,较2019年增长100%。
暮色渐沉,梁华坤望着漫天飞鸟和流连的游客,满眼欣慰:“鸟儿有了更好的家园,三板村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正是我当年的初心。”霞光映照下,这幅人鸟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回望三板村的振兴之路,
一个“闯”字贯穿始终。
老支书带梁华坤勇闯“生态关”,
将“候鸟罕至”的荒滩
变成“小鸟天堂”;
周卫红带村干部智闯“转型关”,
通过引入资金、吸引青年返乡,
打破城乡要素流动壁垒,
走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新路。
这场近二十年的“闯关接力”,
生动诠释了乡村振兴不是坐等机遇,
而是主动突围。
如今,
从传统渔村蝶变网红村的三板村,
正成为“百千万工程”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鲜活范例。
“百名记者·百村纪行”主题采访系列报道
最打动人心的报道,往往孕育在离炊烟最近的地方。珠海市委宣传部、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市农业农村局联合主办,珠海传媒集团、市新闻工作者协会承办,各区(功能区)支持的“百名记者·百村纪行”主题采访系列报道正式推出。
肩负使命,奔赴百村,我们记录的不仅是田间地头的生活图景,更是珠海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历史底稿。我们以脚步丈量热土变迁,以镜头定格时代芳华,以笔墨书写振兴史诗,希望献给所有在这片土地上奋斗的人们。
文/珠海发布 宋一诺
图/珠海发布 张洲
编辑/阳紫微 明敏
责编/胡洁婷 蓝辉龙
三审/孟鑫
天织股票配资
金控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